图片
前几天拉着朋友去玩了剧本杀,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。
当天到店之后,另外四个女生来得很迟,而且还没结束就说有事要提前离开。
主持人没办法,过来和我们交涉,说几个女生要“跳车”(游戏中途有事需要提前离开,其角色无人扮演)。
图片
因为影响到我们的游戏体验,主持人提出我们不需要付整场价格,只需要付半价就好。
一个朋友在旁边和稀泥:“万一人家有急事呢?咱们也别为难主持人,付全价吧!”
另一个朋友当即就站起来拦住了那几个女生,明明白白地告诉她们:
“你们要么把全部人的钱都付了再离开,要么就别想走,老老实实在这里坐到结束。”
那几个女生一下子就被朋友的气势吓住了,于是也不再说自己有事,回到座位上等剧本杀结束才匆匆离开。
这或许就是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在人际关系中不同的体现,很多人出门在外或者与人结交;
图片
信奉的是“与人为善”,能自己吃亏就自己吃亏,能对别人好一点就对别人好一点。
然而,最残忍的事实是:你和任何人的关系都不会取决于你对别人有多好,而是取决于你的强弱、手上筹码的多少。
这里的强弱不是财富地位、名声高低,而是一种心态。这种心态也不是底气足、资源充分、认为自己稳赢的心态。
而是涉及利益绝不让步、可以善良但不愚昧、永远心怀着去争、去抢、去与人博弈的那种勇气。
图片
资源的稀缺性
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?
其实非常简单,人际关系的本质只有两个字:资源。
情感资源、物质资源、时间资源、心理资源等等,我们不断付出又不断收获,当付出和收获成正比的时候,才算是进入一段健康的人际关系。
图片
但是,很多资源时稀缺的、有限的。就像那个著名的故事“二桃杀三士”一样:
春秋时期,晏婴想要出掉公孙接、田开疆、古冶子这三个人,于是就想出了一个计谋;
请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他们三个人,让他们自己按照功劳取桃。
三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独享一个桃子,继而发生争执后纷纷自刎身亡。
这就是“稀缺资源”对人产生的影响,从心理学的“稀缺资源理论”来看;
当人们感知到资源(时间、金钱、食物、心理资源等等)不足时,就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与这些资源相关的迫切需求上。
图片
正因如此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人们就会悠闲与掌握资源的人建立联系,这就是为什么强者受到欢迎:因为大家想从强者那里分一杯羹。
为什么弱者人人唾弃,因为弱者不仅不能带来利益,还可能寻求帮助而使人们损失利益。
社会交往其实根本就不是“价值交换”,而是基于几千年来人们养成的“自私基因”之上的趋利避害。
图片
光环效应
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,能有多少多余的资源分散给他人呢?
很多时候,我们不仅不能做“散财童子”,还要把这些资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心里。
这才是你生活的底气、你对抗他人的筹码。
至于如何成为一个强者,就像前面所说的,重点不是自身的强大,而是你主观上认为自己具有很高的价值,在生活中带着不愿妥协的精神去抗争。
不要做一个事事往后退,只想以自己吃亏这种方式息事宁人的弱者,而是要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利益。
图片
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“光环效应”,也被称为“晕轮效应”;
它指的是当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的一个方面有着特别突出的印象(好印象或者坏印象)时;
这个印象就会像光环一样掩盖住其他的特质,导致我们产生以偏概全的评价。
善良不是一个能够被一眼看到的光环,但是不是“强者”,基本上交流两句话就能够看得出来。
一旦你底气足、说话自信、昂首挺胸、丝毫不退让,你的气势就已经强了几分;
别人自然会为你打上“强者”标签,随即触发光环效应,掩盖你的其他特质。
图片
不要成为“被掠夺者”
最近重温《旋风少女》,看到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片段。
主角戚百草和秀琴师姐对战时,秀琴将戚百草打倒,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,就开始举手庆祝。
图片
可戚百草努力地站了起来,当听到“比赛继续”的口令时,她凭借本能果断出击,一脚踢倒了秀琴,获得了比赛的胜利。
可比赛结束之后,所有人都在怪戚百草偷袭,因为她和秀琴师姐的实力差了不止一星半点,如果不是秀琴分神,戚百草根本不可能赢得胜利。
可戚百草却说出了让所有人都哑口无言的一段话:
“比赛就是比赛,分神是她的失误,不是我的!”
“你为什么要在比赛中分神,明明比赛还在进行你为什么要分神呢?是不是因为你看不起我,觉得我要失败了是吗?
“可是比赛继续的口令已经喊了出来,所以败了就是败了!”
戚百草的“强者思维”无疑非常凝实,她有着超强的主体性和对于自己的无比信任,所以才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。
图片
这告诉我们,我们不仅仅要做强者,还要做一个不被人掠夺的强者。
你交朋友的时候不吝啬付出、面对新同事新客户不遗余力去讨好,期望他们能够和你进行“资源交换”,可实际上呢?
你费尽心思成为强者,然后再主动付出,让他们吸干你的血,再去掠夺下一个人吗?
真正好的关系不是“交换”,而是“投资”,如果你能把本金收回并且赚钱,那么下一次你就可以对这段关系倾注更多信任;
反之,当你赔的血本无归,当然是要尽早抽离。
你变得对他人有用,不如变得对自己有用。
只有掌握了主动权,让自己成为那个“主体”,你才不会在人际关系中被人用所谓“价值”去筛选。
-The End -作者-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